本文作者:admin

全国美展上海展区落下帷幕,超25万人次观展

admin 2024-08-26 23:14:02 121
全国美展上海展区落下帷幕,超25万人次观展摘要: ...

澎湃新闻获悉,8月25日,第十届全国美展上海展区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落下帷幕。此次全国美展中的“油画作品展”和“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两个类别展同时落地上海,是“国展”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上海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的一个新的标志。展览期间公教活动达到130场,吸引了全国约25万观众来现场观展。

在油画作品展闭幕论坛上,来自上海文联、美术界的学者们齐聚一堂,回望中国油画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并探讨近年来中国油画所取得的发展和面临的时代挑战。 

全国美展上海展区现场

全国美展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现场

对于上海而言,今年无疑是美术大年。此次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阔别25年后再度回归上海,为上海油画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起点上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契机。而在全国美展举办期间,上海展区组委会还联合相关美术机构,同步推出“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2024上海油画作品展”等“上海油画月”联动项目,从不同维度呈现上海油画的创作生态和发展面貌。 

上海曾经是中国西洋画创作、创新、培训、展出、交流、传播的中心,而海派文化和上海油画相互成就,引领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现代化。上海油画一直秉承着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特性,一直保持着国际化、都市化和海派化的品格,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面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主题性创作中,上海油画家的作品也往往以兼具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表现独树一帜。 

闭幕论坛现场

油画家邱瑞敏是上海油画界的前辈,在闭幕论坛上,回忆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邱瑞敏感慨自己的经历也是上海油画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1965年,由上海美专油画系、雕塑系与雕塑研究室三个单位组建成了油画雕塑创作室(现上海油画雕塑院),对推动上海油画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当时这样的创作单位是国内首家,这支队伍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邱瑞敏说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往欧美留学后归国的一波老前辈开了一个头,到了七八十年代,上海油雕院对油画发展就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邱瑞敏回忆,1985年,主持全国美协工作的华君武先生邀请上海油雕院来中国美术馆办展。邱瑞敏到现在看到展厅是中国美术馆的偏厅,就提议可否能将中厅用来办展。“当时中国美术馆的馆长二话没说,就同意将中央大厅让给我们。那时上海油雕院已经有像陈逸飞、魏景山创作的《占领总统府》这类作品,还有一批画家已经在全国打响知名度,大家都很关注上海油画的创作情况。我还记得我们去外地写生,一些艺术学院的学生看到我们都惊讶原来这么年轻,他们都以为我们是老画家了。” 

展出作品

“上海的油画发展,除了我们的老前辈,到了七八十年代又经历了一个很辉煌的时期,”邱瑞敏说,“我当年得到了前辈们的很多指点,这些前辈艺术家在法国留学的时候就立足于跟国际的油画界进行交流,要发挥艺术的魅力,用他们年轻的朝气把中国的油画事业向前推进,这对我们今后的油画事业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如今看到每一届全国美展,新人代代出,我想中国的油画事业也会发展越来越快,前途越来越美好。”

闭幕论坛现场

相较于前几届全国美展,本届美展油画展也有了较大变化。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在论坛上总结了几点:“这次作品发动广、挖掘深,一些老艺术家不怎么参加美展了,但这次也把作品送了过来;还有就是发力强,上海文联、上海美协、上海各大艺术院校以及相关单位都有参与,这样的组织力度和强度是前所未有的。”  

尚辉也提到了中国油画面临着的时代考验。“展览上艺术水准与修养达到一定高度的作品还不多。像林风眠、刘海粟这一批老前辈,之所以能成为上海文化艺术界的标志性人物,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油画不能绕过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作品高度我们迄今为止还不能逾越,他们的高度在某一历史时期被遮蔽掉了,他们在艺术探索中发现了人性,发现了西方艺术与中国文化之间一种深刻的结合。”“在所有人类绘画中,油画是表现性语言最强的一种画种,所以不管当代艺术,或者说科技艺术如何发展,我始终坚信中国画、油画都有它们自身发展的可能和空间,我对这个画种的发展充满了希望。但我们要回到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回到油画的油彩语言,这些都是我们不能绕开的。”

全国美展上海展区现场

“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览现场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汪涤表示,上海的办展水平与强大的文脉是一座富矿。“上海始终是油画传播和展示的重要舞台,在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举办的同时,上海外滩的东一美术馆可以看到意大利乌斐齐美术馆藏的威尼斯画派以及18世纪欧洲绘画作品,浦东美术馆可以看到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藏的西班牙名画,配合全国美展举办的‘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也在刘海粟美术馆展出,从吴法鼎到陈逸飞70余位已故名家的作品让人们了解了中国近现代油画史,上述展览烘托了这次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的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也让人们更期待看到中国当代油画的最新思考和成就。”

闭幕论坛现场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表示,此次全国美展正是对“上海矿场”的检验、对于美术资源挖掘了多少?保存了多少?再生了多少?资源的保护再生工作要久久为功。“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她始终在检验着中国艺术。现代转型是什么?就是国际对话的能力,上海走在这个前沿。我们可能以后要挖掘出更深度、更生动,以及让我们更兴奋的中国故事。我带领着团队做了几十年的数据库建设,可以说如今被看见的资源仅仅占40%,还有60%是没有被看见的,比如许多前辈艺术家的生平传记我们都写不完整。对文化资源的保护要进入到学科化生成的阶段。”李超说。 

全国美展上海展区现场

“中国近现代能称为画种的绘画类型都发源于上海,油画、水彩等等,许多文化自信的理论来源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在论坛上重申了民族文化自信,“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丰子恺提出了‘东方主义’,他认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包括毕加索等等各种流派,都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当时不少人认为丰子恺说的是疯话,但是他这个理论到今天为止已经被西方许多著名的艺术史学者和策展人研究成果所证明,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美国写的当代艺术,大部分的精神来源是中国。民族化自信不是我们今天提出来的,在那个年代已经提出来的,很了不起。读那时候的文献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张晓凌也对展览提出了一些意见,一是希望有更多名家、青年艺术家参加,二是希望能有多一些作品面对当代问题,丰富题材;三是美学模式化上还需要更多突破。 

闭幕论坛现场

全国美展上海展区现场

谈到对未来的展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曾成钢提出了“新海派,更海派”的概念。“海派是创新、开放、包容,我们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更’,这是我们新海派的任务。上海是一座很有魄力的城市,新海派不仅仅是地缘,还包括它的内核。上海有将近100座博物馆和美术馆,艺术资源强大。未来我们能不能再做一个上海国际城市艺术双年展?过去三十年我们是仰头望欧洲,如今我们平视了,更应该把美术力量释放出来,与世界同步,共同探讨未来。”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