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海昏汉文化学术论坛开幕,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话海昏与汉文化

第一届海昏汉文化学术论坛开幕,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话海昏与汉文化

admin 2024-09-21 上海软文合集 51 次浏览 0个评论

9月21日,2024第一届汉代海昏侯国考古与汉文化学术论坛在江西南昌召开。来自全国50余家考古、文博、高校等专业机构的汉代考古、文博、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研究、保护利用、价值探讨,南方地区汉代考古发现和汉代列侯墓的发现和研究等课题,开展学术探讨与交流。

本届学术论坛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局的指导推动下,由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江西省汉文化研究中心、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共同主办,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江西省海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第一届海昏汉文化学术论坛开幕,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话海昏与汉文化

2024第一届汉代海昏侯国考古与汉文化学术论坛现场。图/本文图片均由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提供。

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白云翔,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江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夏清平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副书记、局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长彭印䃂主持开幕式。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发掘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等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学术论坛。

第一届海昏汉文化学术论坛开幕,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话海昏与汉文化

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白云翔致辞。

“就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来说,海昏侯国遗存的考古勘探和发掘虽然始于2011年,但真正取得重大进展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是2015年11月刘贺墓主体发掘的基本完成。2015年11月以来的9年间,海昏侯国考古从田野发掘、资料整理、文物保护到研究阐释和活化利用都不断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白云翔在开幕式致辞时如是强调道。

白云翔还认为,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清理和保护处理过程中,与多学科研究密切结合,及时发表了专题性、阶段性研究成果,“海昏侯国遗址的保护利用肇始于海昏侯墓的发掘及其重大成果,但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伊始,并没有局限于海昏侯墓,而是将海昏侯国相关遗存作为一个整体——海昏侯国遗址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管理和保护利用,这种思路、视野和做法值得提倡。”

城市文化新地标和热门旅游地

开幕式上,夏清平在致辞中表示,我们始终坚持“一流的考古水平、一流的文物保护水平、一流的展示水平”,推动高规格考古发掘,遗址所揭示的紫金城城址、海昏侯墓葬区、贵族及平民墓葬区的完整布局,集中展现了海昏侯国遗址的历史风貌、园寝制度和筑城风格,是研究西汉侯国历史最典型的大遗址。

第一届海昏汉文化学术论坛开幕,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话海昏与汉文化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夏清平致辞。

“刘贺墓出土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竹简、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1万余件(套),对研究大汉盛世文明提供了实物印证,对于解读、诠释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夏清平如是介绍道。

他进一步提到,海昏侯国遗址是国家乃至世界级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考古成果囊括了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田野考古奖、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等中国考古四大奖项,更被授予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奖·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近年来,管理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打造海昏文化和旅游“两张名片”、遗址保护利用和文旅融合发展“两个样板”。

夏清平表示,开展学术研究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两汉历经四个多世纪,特别是海昏侯国遗址出土的一万余件(套)珍贵文物,展现了“大汉文明看海昏” 的独特地位,为各位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挖掘提供了样本。近年来,海昏历史文化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文物修复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效。

第一届海昏汉文化学术论坛开幕,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话海昏与汉文化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江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致辞。

丁新权在致辞中也提到,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自2011年启动考古发掘以来,按照“一流的考古、一流的保护、一流的展示”要求,省市共建、厅局协作,成立了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工作站,囊括了考古领域所有奖项,完成了刘贺墓园、祠堂岗墓区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先后评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刘贺墓园保护展示获评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今年1至8月,遗址公园共接待游客173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创下历史新高(4954.41万元),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和热门旅游地。

丁新权还透露,本次“汉代海昏侯国考古与汉文化学术论坛”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体量宏大,涵盖广阔,研究深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观点碰撞,进一步挖掘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遗址的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撑。

共话海昏与汉文化研究

第一届海昏汉文化学术论坛开幕,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话海昏与汉文化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分享发言。

在当日上午的论坛主旨发言中,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就《海昏侯墓发掘与研究的新收获》进行分享,分三个阶段详细介绍海昏侯墓发掘与研究的新收获,考古发掘表明海昏侯夫人墓为一座采用“汉制”营造的列侯夫人墓,发现了墓葬建造时的“堂坛”和原封土的范围,并揭示了海昏侯夫人墓(M2)“堂坛”底部叠压刘贺墓(M1)建造时遗存的平、剖面关系,证明海昏侯夫人墓晚于刘贺墓;实验室考古发现刘贺部分遗骸,推算出遗骸长约173~183厘米;海昏侯刘贺墓西藏椁兵器库出土的一套实用铠甲为铁、铜、皮复合的髹漆侧开襟鱼鳞甲,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甲片最多、样式复杂、工艺奇特、等级较高的汉代铠甲;发现以“大長公主家工長安陰昌里鍾長君所作/任乙”铭文为代表的一套碗、盘、酒杯和樽的釦银贴金漆器组合;发现画有最早孔子像的“孔子屏风”是一个由衣镜主屏和《衣镜赋》辅屏共同构成的双折式屏风;发现南方地区唯一一份汉代诏书实物等,为西汉列侯丧葬殡期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第一届海昏汉文化学术论坛开幕,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话海昏与汉文化

徐州市博物馆研究馆员李银德分享发言。

徐州市博物馆研究馆员李银德就《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玉器谫识》进行分享,通过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400件玉器讲述海昏侯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刘贺墓中玉器主体为西汉中期玉器的代表,其鲜明特色、等级、风格是研究西汉中期玉器的重要标尺,揭示中国汉代玉器以及汉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一届海昏汉文化学术论坛开幕,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话海昏与汉文化

山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杨爱国分享发言。

山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杨爱国就《汉代孔子图像的两个系统——海昏侯刘贺墓孔子衣镜引起的思考》进行分享,通过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孔子衣镜,引发对汉代艺术品上孔子图像的思考,并分析汉代的孔子图像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官方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只有孔子和他的弟子;一个是民间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最多的是孔子见老子,项橐常附其中,少有孔子见项橐、孔子与何馈等的图像。

第一届海昏汉文化学术论坛开幕,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话海昏与汉文化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方浪分享发言。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方浪就《海昏侯墓<国除诏书>所见海昏侯国疆域与侯家治地问题》进行分享,通过海昏侯墓《国除诏书》进一步探讨了学术界讨论颇多的海昏侯国疆域与侯国治地问题。

当日下午的分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在汉墓考古、出土文物、文物研究以及汉文化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大家还就海昏侯国遗址与汉文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探讨,涉及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从不同角度解读汉海昏侯国遗址与汉文化的关系,为全面认识汉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观点,为海昏侯国遗址考古研究和汉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撑和有益参考。

此次论坛展示了国内最新的汉代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海昏侯国遗址从考古发掘到文物进行了精细分析和解读,拓宽了对汉代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的认知视野,为海昏侯国遗址今后的考古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汉代大遗址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提供了“考古先行”的科学支撑。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为契机,加大研究深度、阐释力度、合作密度,进一步挖掘海昏历史文化价值,加快研究成果转化,积极运用于推动海昏侯国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海昏侯国遗址与汉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网-亚星开户-亚星会员开户,本文标题:《第一届海昏汉文化学术论坛开幕,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话海昏与汉文化》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