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1980年代文学与文化,这个研讨会带来全新视角

重新审视1980年代文学与文化,这个研讨会带来全新视角

admin 2024-09-22 北京软文合集 53 次浏览 0个评论

日前,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蔡翔的新作《1980年代:小说六记》问世,这部作品不仅延续了其前作《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的深刻思考,更进一步提出了“退后一步”的方法论视角,为学术界带来了新的研究动力。

《1980年代:小说六记》深入剖析了1980年代在多个核心方面的“退后”现象及其方式,同时,蔡翔教授以辩证的视角探讨了这一时期与“前三十年”的复杂联系。这部著作不仅为重新审视1980年代的文学与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文学研究界反思“重返80年代”的学术潮流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机会。

重新审视1980年代文学与文化,这个研讨会带来全新视角

“‘退后一步’与1980年代文学研究的未来”学术研讨会现场

为了进一步探讨蔡翔新观点,并展望1980年代文学研究的未来,2024年9月21—22日,上海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主办的“‘退后一步’与1980年代文学研究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院所的5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

重新审视1980年代文学与文化,这个研讨会带来全新视角

“‘退后一步’与1980年代文学研究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嘉宾大合影

打破框架,文学史应重新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

9月2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上海大学宣传部部长曾军、文学院院长刘旭光以及中文系主任张永禄分别发表致辞。

曾军在会议上回顾了上海大学文科及中文学科的发展,强调了王鸿生、王光东、王晓明、蔡翔等教授的关键作用。他分享了个人学术转型经历,并特别提到蔡翔教授对90年代文化批评的影响,承诺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前辈学者的学术精神,推动学科繁荣。

刘旭光在会议上高度赞扬了蔡翔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学院的贡献。他分享了阅读蔡翔《怎么才能成为小资产阶级》的深刻体会,鼓励学生结合蔡教授的研究以获得学术启发,并代表上海大学文学院对蔡翔教授表示感谢,认为其对学院的学术和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永禄在上海大学中国现当代学科会议上回顾了与蔡翔的师生情谊,强调了蔡翔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对学术传统的坚守。作为中文系负责人,张永禄对蔡翔老师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并期待他能继续推动学科发展。

此外,三联书店出版社代表冯金红也向蔡翔表达了敬意和祝贺,并对其新著《1980年代:小说六记》的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

冯金红进一步阐述了三联书店与蔡翔教授新著的契合之处,强调了三联书店的历史与1980年代思潮的紧密联系,以及蔡翔的著作中对1980年代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此外,冯金红还提到了蔡翔的著作在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重新焕发了文学的动能,对文学与思想、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最后,三联书店代表对蔡翔的著作提出了三点感想:一是三联书店与蔡翔著作在气质上的匹配;二是蔡翔著作对1980年代怀旧情绪的超越;三是蔡翔著作在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以及对文学位置和功能的重审。

重新审视1980年代文学与文化,这个研讨会带来全新视角

倪文尖

蔡翔首先向与会者表达了感谢,并分享了他对文学研究和写作的深刻见解。他特别提到了自己与三联书店的长期合作,以及他在1984年首次在《读书》杂志上发表文章的经历,这篇文章奠定了他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基础。蔡翔强调,写作不应仅仅成为职业化的条条框框,而应回归到业余写作的愉悦状态。他认为,业余写作更能够体现作者的自由和创造力。他鼓励学者们,尤其是年轻学者,能够摆脱学术写作的束缚,回归到更自然、更真实的写作状态。

在谈到当代文学史时,蔡翔认为它是20世纪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他提出,研究当代文学史应该关注20世纪的核心概念和话语,以及这些概念所衍生出的种种问题和反思。蔡翔提倡在文学研究中采用更开放、更多元化的方法,而不是局限于单一的学术框架。蔡翔还讨论了1980年代的文学和文化,强调了亲历者和后来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他提出,研究者应该努力打开被历史压抑的层面,以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他鼓励研究者们要有勇气去探索和质疑,不断地补充和丰富文学史的研究。最后,蔡翔表达了对当代文学研究的乐观态度,认为只要研究者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能够使这门学科充满活力和能量。他期待未来能够阅读到更多在座学者的精彩文章,共同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

当代的问题都可以在20世纪80年代找到根源

研讨会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倪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倪文尖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

重新审视1980年代文学与文化,这个研讨会带来全新视角

倪伟

在以“‘退后’与1980年代文学-文化的辩证法”为题的发言中,倪伟对蔡翔的新著进行了深入的评议与解读。倪伟认为,蔡翔在新作中提出的“退后”策略,为理解1980年代的社会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倪伟看来,蔡翔通过分析1980年代从政治到生活、从共同体到个人等多维度的转变,揭示了那个时代社会整体动向的复杂性。他借用了雷蒙德·威廉斯的理论“倒退着走进未来”,来强调蔡翔对1980年代个人身份重塑的深刻洞察:这个时期的个人不再是政治理想所召唤的主体,而是一个力图去政治化的个体,其独立性和自主性被高度强调,而孤独则成为其自我炫耀的骄傲。倪伟还指出,蔡翔在书中提出了两个1980年代的概念,以及两个1980年代的美学风格。蔡翔区分了两个1980年代,并指出存在着一个反1980年代的1980年代,这一洞见揭示了1980年代内部也存在着彼此抗争的力量。

倪伟认为,蔡翔教授的观点核心是探讨1980年代是否仍是我们所缅怀的伟大时代,其在政治、历史、伦理上的全面“退后”是否真的激发了社会内在的活力。他表示,蔡翔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1980年代的转变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性的开端,许多今天的问题都可以在20世纪80年代找到根源。

重新审视1980年代文学与文化,这个研讨会带来全新视角

罗岗

罗岗则以“小生/有产者及其不满:理解1980年代文学的一条线索为题”为题,指出蔡翔在其新作中探讨的小资产阶级问题,实际上也与青年问题有关。而小日子的问题则更多地关联着农村问题。罗岗通过分析1980年代的包产到户政策,揭示了生产者与所有者分离的现象,从而为理解1980年代的社会和文化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

罗岗强调,蔡翔在新著中提出,小生产者和小有产者的概念已经从西方语境中脱离出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群体。面对包产到户所带来的问题,罗岗认为这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也是文化层面的问题,使得1980年代的各种问题都与小有产者紧密相关。他以《受戒》为例,展示了“小日子”理想的追求,但同时指出,对小生产者的理解不应仅限于农民,而应包括小商人等,他们共同追求的是“小康”的理想。这些小生产者的危机在1980年代的语境中没有被阅读出来,而1980年代文学的重要资源就是对这些小生产者危机的揭示。

重新审视1980年代文学与文化,这个研讨会带来全新视角

倪文尖

倪文尖表示,蔡翔的新作不仅是对1980年代文学研究的一次重要推进,也是对当代文学研究思想的一次深刻反思。他指出,蔡翔教授的新著在方法论的成熟度、难题性的探求以及对未来指向性上都表现出色,超越了以往的研究。其中具有几大值得学术界再次关注的特点和推进:首先,研究目的不是怀旧,而是纠正怀旧的偏差,保持阶级的记忆和尊严。其次,研究不仅限于文学史的范畴,而是将文学放在更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进行探讨。此外,采用社会史的视野,从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出发,通过小说来观察社会和历史。同时,重视新史料的发掘,但目的不仅是回顾过去,更是面向未来,直面难题。最后,将文学性和形式问题融入思想史研究,使之成为研究中国当代史的有力工具。

倪文尖认为,蔡翔的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平民知识分子立场,敢于做出重大判断,展现了文学研究者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启示对当代学术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次研讨会聚集了众多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1980年代文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网-亚星开户-亚星会员开户,本文标题:《重新审视1980年代文学与文化,这个研讨会带来全新视角》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