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汪品先院士:上海应打出新海派文明特色,打造海陆兼顾的文明是我们的使命

admin 2024-09-25 06:12:03 56
汪品先院士:上海应打出新海派文明特色,打造海陆兼顾的文明是我们的使命摘要: ...

“这些年,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数量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创新,特别是源头创新,远远不够,问题出在哪里?是我们这些科学家太笨,不会创新?还是我们这些人太懒,不肯创新?”9月23日下午,88岁、米寿之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在自己的新书《科学与文化:院士谈创新源头》的发布会上发出这样的疑问。

9月2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在自己的新书《科学与文化:院士谈创新源头》的发布会上发言

汪品先:创新的障碍在哪里?

“我想把这个大问号挂在更多的人的面前——创新的障碍在哪里?”23日下午,汪品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认为,创新的障碍是文化。”他说,“科学创新的土壤也是文化。但我们传统文化里确实有不利于科学创新的成分。现在的社会文化,也有矛盾之处。比如,一写文章就是套话连篇,一谈到观点,一说到讨论,就有些人看领导眼色,跟权威走。这样的文化不可能利于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到底它们的结合点在哪里?矛盾点在哪里?我希望这个问题被大家所重视,这就是写这本书的目的。”

而对“创新的障碍”这一问题的思考,他说是源于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听了特别感动。但是,怎么才能成为创新型国家?因此,我在报纸上发起讨论,创新的障碍在哪里?但是讨论得不深入。这些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他也一直在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两年前,他为澎湃科技撰文,“科学创新要求有文化基础。”“必须要推进东方文化和现代科学的结合。”

更早前,他在同济大学先后开设两轮“科学与文化”的课程,意在促进科学与文化的融合,营造创新气氛。

我觉得科学和文化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关系——没有文化,就不可能创新。”“科学有两种,一种是源头创新,一种是应用和照搬。源头创新,对文化的要求非常高。”汪品先说。

“我主张,中国要推这个方向——在新时代打造一个海陆兼顾、东西结合的新文明,这是我们今天的任务。假如这本书能够对于创新文化有一点启发,能够引起社会的一点注意,那么就是给这本书最大的奖赏。”汪品先表示。

专家:更创新的上海应打造文化中心

在“寻找创新的文化源头”的研讨会上,多位院士、专家重申,为了促进创新,建议上海进一步打造其海派文化特色,打造其文化中心的功能和地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建筑学家郑时龄在讨论中表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定性进行讨论时,我曾经主张过写‘文化中心’。”

汪品先说,“上海的海派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海派文化经常是不按照‘规范’走出来的。现在看到的20世纪30年代的很多电影都是上海拍的,很多老歌也是在上海出的。我觉得在科学和文化建设上,上海应该打出新的海派文明特色。”

汪品先还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源头。他说,“东西方文化的源头就是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的差异。2500年前,在地中海,古希腊产生了一个海洋文明;在黄河流域产生了大陆文明。两个文明各有千秋。大陆文明崇尚集体、家族,崇尚传统、稳定。海洋文明崇尚个人,崇尚开拓。最近的几百年,两个文明一碰撞,大陆文明就输了。”

“美国一位教授来访问,他很奇怪,他说,‘西方打仗,都是跟宗教有关。你们不是这样。’我们(中国)确实有一种自己特殊的文化,不容易为西方人所理解。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个到现在还活跃的古文化。中国大陆文化有包容性,而海洋文明有对抗性,它主张竞争。”

“从前,海洋文明跟大陆文明是分开的,两种经济也是分开的。但现在,海洋和大陆的经济已经很难分开了。我觉得,既然经济是结合的,那么文化也必然要结合。”

汪品先说,“中国既可以是大陆的(文明),也可以是海洋的(文明)。”“如何建立一种海陆兼顾的文明,这是我们的使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

公开资料显示,汪品先,男,1936年生于上海,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1960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19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进行科研;专长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主要研究气候演变和南海地质,致力于推进我国深海科技的发展,开拓了我国古海洋学的研究,提出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等新观点;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2011-201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系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2018年深潜南海发现深水珊瑚林,并积极推动深海海底观测, 促成了我国海底观测大科学工程的设立。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