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梨文化:砀山的新“名山”

admin 2024-10-03 13:57:08 4
梨文化:砀山的新“名山”摘要: ...

近日,“长三角主流网络媒体宿州产业调研行”活动成员来到宿州砀山。下车伊始,“世界梨都”的意象就扑面而来。与住所地隔水相望的,就是知名网红打卡地梨小萌欢乐果园。早晨起床眺望,到处是果实累累的梨树。有人在林深处唱戏,咿咿呀呀,让人在陶醉中陷入沉思。

砀山是什么?砀山梨又是什么?

出砀山记和回砀山记

笔者对砀山颇怀情结。上世纪90年代,笔者多次乘坐绿皮火车经过砀山站。陇海线上,地名繁复。人物进站出站,皆是故事。开向南边的绿皮火车一到砀山站台,先长长出一口气。在白色的气雾中,人们肩挑背扛,上得车来,呼朋唤友,寻找空位,抑或在拥挤的车厢里席地而坐。他们多去往南方,与身为江苏人的我也多了几分亲近。聊得愉快时,有人邀请“下回上俺砀山玩”。没想到,这个“下回”是以30年为计算的。

多年之后,在砀山坐上高铁直达江苏南京,再没有看过肩挑背扛的景象。离国庆节还有几天,从砀山高铁站上车的人并不多,行人脸上带着闲适的表情。有年轻的恋人打开手机,轻语描述着“下一站”的风景。

不禁想到,在梨树王景区调研采访时,一位砀山当地人士说:现在,有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年轻人善于开拓,参与了“梨事业”的做大做强。

砀山渴望人才,坚持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年过七旬的砀山籍企业家李西廷回乡创业、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落户砀山的故事,被人们引为佳话。

在砀山县人民政府网站上,一则题为“砀山县暖民心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消息颇为醒目。人民网上也有这样的消息:宿州砀山县返乡大学生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和人才一起来到砀山的,还有资金和技术,以及创新思维。2016年,砀山姑娘许静发出的一条求助信息震动全网:“砀山水果滞销,请求大家帮忙转发,帮助果农。”其后,10多万斤水果运往全国各地,“水果义卖”等公益促销活动帮助果农销售水果3000余万斤,这样的传奇故事,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时间是最低调的魔法师,不经意间就书写了别样的历史。

当很多人不再背上行囊远行,必然有一种力量留住了他们的心。

是乡愁吗?——砀山虽无名山,但此地一样不乏精美风物。拥有2200余年建城史的砀山,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齐白石故里。这座古城有让子弟不忍离去的多重理由——但事实不止于此。

在安徽龙润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我们注意到了直播间的存在。这几年,因为有着头部主播、名人传播效应的带动,“龙润堂”在市场上走俏。

龙润堂的年轻人不仅在工位上,在直播间里,还在球场上。在2019年的风云球王争霸赛上,龙润堂足球队表现出强劲的实力,以2:0战胜亳州九鼎队、6:2战胜砀山足协队……。

在安徽爱泽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我们看到了流水线上的中青年。他们忙碌着,眼里有光。酥梨分拣、打包、入冷库,既有“手选”,又有机器帮忙,呈现出繁忙景象。该公司于2022年10月开始建设,企业占地约127亩,总投资2亿元,为抖音、盒马、叮咚、美团优选等供货。在公司的简介中,“带动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拓宽人员分流渠道”等话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类企业,在砀山比比皆是。近年来,砀山加速发展,取得了诸多成绩。其中,“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很具潜力。

在砀山,英雄有用武之地。这是砀山吸引人才的关键所在。

昔刘震云在名作《一句顶一万句》中写过“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故乡延津”指向的是宏阔的意象。人们的背井离乡和缓缓归来,夹杂着复杂而微妙的情绪。但终极归处,是美好的生活。

“出砀山记”和“回砀山记”,异曲同工。

是梨,不只是梨

“砀山”无山,但“砀山”有梨。

砀山梨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在砀山调研采访,见过的干部和企业人员都爱提及“不远处”的河南兰考。兰考和砀山都曾经遭遇风沙侵袭,治沙,是两者共同的命运。不同的是,兰考种下的是梧桐,砀山种下的是梨树。梧桐和梨树,在春天里都有曼妙的花朵和悠长的花期。它们,在完成了抗沙使命之后,都不约而同地给地方带来了经济效益。

梧桐,是琴之木;梨树,是梨之木。梨子,润肺,梨木,可雕琢。

在砀山听到一句话,“吃干榨尽”。说的就是对梨的百般利用。

“砀山的梨太多了,吃也吃不完。”这是当地人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砀山是吉尼斯纪录认定的世界最大的连片果园,砀山酥梨年产量15亿斤左右,占全国梨总产量的八分之一,是全国水果生产10强县之一。

“吃不完”当如何?那就做大做强梨产业链。

“卖梨”,已经概括不了梨子的用途了。在砀山良梨村一处小集市,我看见人们售卖着梨木杯子和筷子,还有“梨酒”。销售人员嘱咐游客用几滴酒搓手闻香,诚不我欺。村里的果园里,人们架起熬制梨膏的大锅,日夜不停地劳作。梨膏是精华,“二十斤梨才能制一瓶梨膏”,工作人员如是说。

2022年8月,宿州拂晓报曾这样报道:砀山县年产果蔬罐头及果汁饮料45万余吨,产品出口日本、美国、加拿大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生产的浓缩梨清汁、梨浆汁,大量出口到雀巢、百事可乐等大型跨国食品公司。酥梨加工成罐头和果汁后,剩余的果渣可提取附加值更高的果胶,用于天然食品和保健品添加剂、化妆品、面膜等,市场热销,供不应求。最终产生的废果渣走上第三、第四道流水线,分别成为饲料添加剂、固体有机肥和液体有机肥,用作绿色有机水果生产。这一段文字不仅道尽“吃干榨尽”的内涵,还表现出“梨”在高科技语境中的更多打开方式。在勤劳的砀山人手里,“梨”不只是梨,而更是砀山的代名词和致富密码。

在良梨村邂逅一位大爷,与之攀谈。他告诉我们,他姓“樊梨花的梨”。他说,村庄里,四十多年没有种过一粒粮食了,人们对梨很有感情。伺候梨树十分辛苦,从授粉、剪枝到采摘,样样需要“觅工”,所费不薄,所以“梨价不能下来”。

“樊梨花大爷”年已66岁,却神似50多岁。见我们吃惊,他蹦出一句话:“都是吃梨吃的。”这话在让人大乐之余,却也催生更多思索。

昔有孔融让梨,今有“樊梨花大爷”吃梨美颜。一只梨,对一地,意义居然如此深刻。这是缘分使然,还是心志使然?

但可以肯定的是,砀山不只有梨,本地黄桃罐头也蜚声国内市场。

当然,在砀山,任何话题,牵扯的线索再广泛,都要回归“梨”上。

与众人徜徉在安徽省首家梨文化主题乐园“梨小萌欢乐果园”中,看见“汽车上了树”奇观。老板计划,让更多的汽车上树,在不影响梨树生长的前提下,建起一座座“汽车观景台”。此外,老板一句“国庆期间帐篷旅馆不涨价”,也让人肃然起敬。

梨文化的本质是什么?除了滋养人心,就是创新和厚道了。

砀山虽无山,但梨文化就是砀山的新“名山”。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