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音乐剧引进中国十年,它如何改变中国观众和市场?

德奥音乐剧引进中国十年,它如何改变中国观众和市场?

admin 2024-11-06 深圳软文合集 11 次浏览 0个评论

“我们跟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剧院VBW的合作已经有10年时间了。其实从我们写第一封信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4年。从《伊丽莎白》2014年真正落地到现在,整整10年。德奥的音乐剧在中国尤其上海,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力似乎已经都超过了很多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作品。10年过去,我们可能可以从更深的层面,文化的、市场的,再多做一些中奥两国文化和产业上的交流。”

11月3日,位于上海文化广场的音乐剧中心内,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费元洪在“中奥音乐剧文化与产业沙龙”上做了这样一番开场白,表达了筹划举办这一交流活动的初衷。

德奥音乐剧引进中国十年,它如何改变中国观众和市场?

“中奥音乐剧文化与产业沙龙”海报

德奥音乐剧引进中国十年,它如何改变中国观众和市场?

“中奥音乐剧文化与产业沙龙”现场

自从2014年上海文化广场策划引进德语音乐剧巅峰之作《伊丽莎白》,并连演40场开始,10年间,上海文化广场先后引进了经典德语音乐剧《莫扎特!》以及一系列《德语音乐剧明星音乐会》,在上海乃至全国建立了稳固而强大的德语音乐剧观众基础。曾经英美音乐剧一统天下的国内音乐剧引进市场,也由此被彻底“颠覆”。

今年9月,《伊丽莎白》以音乐剧版音乐会形式10年后重回上海,再一次掀起观演热潮。11月至12月,同样由米歇尔·昆策和西尔维斯特·里维这对德奥音乐剧界的国宝级大师合作完成的德语音乐剧经典之作《蝴蝶梦》,以及讲述“童话国王”传奇一生的德国音乐剧恢弘之作《路德维希二世:国王归来》,也将以音乐剧版音乐会的形式首登中国舞台。岁末的上海舞台,又将迎来新一轮德语音乐剧的演出热潮。

德奥音乐剧引进中国十年,它如何改变中国观众和市场?

《蝴蝶梦》剧照

所有这几部德语音乐剧的制作出品,都来自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剧院VBW。站在10周年的节点, VBW的首席执行官、艺术总监、音乐剧总制作人、国际项目总监悉数来到上海,回顾10年合作,参与了深度的交流。而上海音乐界、评论界、学界和媒体的众多嘉宾学者,也在沙龙上一起交流探讨,德奥音乐剧,何以有如今的欢迎度和影响力?何以改变了中国音乐剧市场?

德语音乐剧引进中国的十年历程

从最初引进时观众对德语音乐剧一无所知,到2016年《莫扎特!》来沪演出实现63%的散客比例,再到10年后《伊丽莎白》归来完成95%的散客购票。德奥音乐剧如今在上海市场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拥趸,庞大的观众基础中,很多观众都会参与复购。10年间,观众只知英美音乐剧的局面被打破,上海文化广场也由此成为了国内欧洲音乐剧的演出和引进中心,法语音乐剧、西班牙音乐剧之后也陆续开始进入上海和中国市场。

德奥音乐剧引进中国十年,它如何改变中国观众和市场?

《莫扎特!》剧照

回顾10年历程,最初推动策划引进《伊丽莎白》的费元洪十分感慨。“2014年《伊丽莎白》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德语音乐剧,40场的演出体量压力是非常大的,还是要感谢当时赞助商对我们的支持,当年用票房要把成本回收,也是很难做到的,但我们还是开拓了这样一个项目。但经过《伊丽莎白》,上海集合成了比较大的一批的核心的德语的英语观众,也拓展了大家对音乐剧的语言和审美的多元化。”

在费元洪看来,德奥音乐剧观众的黏性要强于百老汇音乐剧,德语音乐剧的明星也在上海慢慢养成了一大批粉丝群体。之后的众多明星演唱会,也让文化广场在之前的“春耕”后有了票房收益上的“秋收”。

随着今年9月《伊丽莎白》以音乐剧版音乐会形式回归,21场演出在口碑发酵后再度创下票房销售新高。“上海观众已经越来越习惯于观看经典大戏的原版。德语音乐剧市场虽然小众,但复合购买度很高,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市场观众迭代的样子。”

德奥音乐剧引进中国十年,它如何改变中国观众和市场?

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费元洪

一切创作希望“让观众有走进剧场欲望” 

和上海文化广场合作10年,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剧院(简称VBW)迄今并即将带着剧院旗下4部音乐剧作品来到上海。该剧院首席执行官弗朗兹·帕泰介绍,VBW是由奥地利维也纳三个剧场构成的联合剧场组织,包括莱蒙德剧院(Raimund Theater)、罗纳赫剧院(Ronacher Theater)和维也纳河畔剧院(Theater an der Wien)。和很多国家剧院不同,这几个剧院都是奥地利市民集资筹建,体现了公民意志和需求。

其中,最古老的维也纳河畔剧院建成于1801年,至今已经223年的历史。维也纳不仅是奥地利的首都,历史上也是奥匈帝国的首都,欧洲文化的中心,留下了非常恢弘灿烂的文化和艺术。这里有着悠久的德语地区音乐戏剧传统,包括丰厚的歌剧积淀,也是早期轻歌剧的中心,贝多芬等著名音乐家都曾在这里上演作品并寻求成名。

1960年代开始,维也纳河畔剧院引进了大量的美国音乐剧,并且进行德语版的演出。维也纳河畔剧院也奠定了德语区音乐剧文化的基础。1980年代,三家剧院联合的VBW成立,开始制作原创的德语大型音乐剧,以此和英美音乐剧抗衡。从1992年第一部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问世至今,VBW已经创作了10部原创德语音乐剧。

德奥音乐剧引进中国十年,它如何改变中国观众和市场?

《伊丽莎白》剧照

《伊丽莎白》是关于奥地利人自己的故事,讲述了所有中国观众都熟悉的奥匈帝国皇后,也就是茜茜公主的人生。这部音乐剧在德语国家一炮而红,在奥地利连演5年,进而风靡世界。首先在1996年登陆日本,很快又有了匈牙利语的译本。至今,这部剧已经拥有了超过七种语言的译本,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对于VBW的剧目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受到欢迎,剧院的艺术总监克里斯蒂安·斯图派克表示,VBW在选择原创剧目题材时非常慎重,迄今为止的10部作品,都是想要寻找更广泛的,能够让全世界观众有连接感的题材。“但这其实也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因为你要不断去探索更广泛的议题,而这些议题已被讨论选择很多,空间已经不太多了。”

德奥音乐剧引进中国十年,它如何改变中国观众和市场?

VBW艺术总监克里斯蒂安·斯图派克

而弗朗兹·帕泰则表示,由于VBW的剧院都相对古老,座位也有限,更少的座位数就决定了更低的票房上限。但即使如此,VBW也不愿意通过妥协方式降低舞台演出的质量。为此他们除了演出收入,也会申请政府的资金补助。而作为回馈,他们会向奥地利公民们提供一个更便宜的观剧机会,提供没有太多界限障碍的高质量演出。

“我们所做的所有剧目和演出,都希望能让观众有走进剧场的欲望。” 弗朗兹·帕泰说。

德奥音乐剧引进中国十年,它如何改变中国观众和市场?

VBW首席执行官弗朗兹·帕泰

维也纳音乐剧背后深厚的德奥文化传统

德奥音乐剧在上海的风靡,也引发了学界、评论界和媒体的关注。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认为,VBW的德奥音乐剧,和维也纳的艺术一脉相承,和那些古典音乐一样,都有它的严肃性。与此同时,维也纳的艺术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市民性。虽然它也是“高文化”,但它不光是文艺复兴以来由王公贵族用钱堆出来的文化,而是有它相当的市民性。但这种市民性的特征,又和大众娱乐不一样。

陶辛说,拿德奥版《莫扎特》和法语版《莫扎特》比较就会发现,“法扎”的剧场效果更火爆热烈,但德语版在人物刻画和思想深度上,还是有更多深刻的东西。

“我们经常说音乐剧是一个大众娱乐的东西,比如美国百老汇音乐剧,那是一个非常大众的东西。但维也纳的音乐剧,它的大众性、市民性和大众娱乐有所不同,它有那种对哲理的探索,这个是我印象很深的。”

“维也纳的音乐在音乐上也有更加广阔的背景。作为19世纪奥匈帝国的首都,无论是德意志民族,还是匈牙利的、捷克的,甚至包括意大利的,大量的音乐都汇聚融合在维也纳。”研究西方音乐史的陶辛说,从音乐角度,这也为德奥音乐剧提供了很好的底蕴和基础。与此同时,VBW的10部原创音乐剧,有相当多的都是历史题材,都是和这座城市和国家相关的,有很多可以深入探讨的地方。

和陶辛一样喜欢德语文化作品,常年观看德语电影和德剧的文艺评论家孙孟晋也认为,德剧一直以来的深刻性、文学性,在维也纳的音乐剧里面也体现了。

“我看《伊丽莎白》时觉得文学性特别强,歌词要比美剧写的好多了,非常深刻。”孙孟晋表示,德语音乐剧还给他一个很大的体会是,它不忌讳给观众一个悲剧的“打击”。“很多人都知道来看一个音乐剧是欢快开心的事情,但是德语音乐剧却不是这样,茜茜公主也跟我们以前认识的童话故事一样的人物形象完全不同,是一个更真实的历史人物。我觉得这个是非常美妙的地方。”

在孙孟晋看来,研究维也纳的音乐剧,应该把它置于奥匈帝国的历史文化语境,历史上,除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也归属于这个帝国,他们有过卡夫卡这样的作家,而奥地利历史上也有过耶利内克和彼得·汉德克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所以在德奥音乐剧里,我能够看到的就是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一种深刻度,这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

陶辛感慨说,“我觉得维也纳的音乐剧在中国尤其是在上海,能够受到我们青年观众的热捧,这是非常欣慰的一件事情。从中能感受到年轻人究竟喜欢什么。”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网-亚星开户-亚星会员开户,本文标题:《德奥音乐剧引进中国十年,它如何改变中国观众和市场?》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