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我与上海书展的故事丨庄晓明:书展激发从事出版行业的初心

admin 2024-08-27 06:24:01 290
我与上海书展的故事丨庄晓明:书展激发从事出版行业的初心摘要: ...

上海书展走过20年,多位“资深”亲历者受邀,他们或从策展、组织的角度,或从书展的变迁,或从与读者的互动等角度,回忆美好岁月,更好砥砺前行。(文章发表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8月9日)

我与上海书展的故事|上海书展激发从事出版行业的初心

■庄晓明(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社长)

上海书展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当时上海新华书店等联合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图书展销会,这被认为是全国首次举行图书展销会。上海书展作为一个面向普通市民的文化盛会,是从2004年开始的。2004年标志着上海书展正式创办。

彼时,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工作,在发行科负责山东、河南和江苏三省的业务。早几年的上海书展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累并快乐着。累是真累,书展期间每天从展馆一开门就迎客,一直忙到闭馆,向读者朋友介绍图书,我和同事们常常因为向读者介绍图书说话太多而嗓子都哑了。快乐是因为看着一摞摞的书被如饥似渴的读者买走,那份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能一扫当天的疲乏,第二天打鸡血一样继续上阵。

上海书展20年,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上海书展并不是免费,而是卖门票的,但是上海市民购买门票非常踊跃,甚至还有黄牛倒卖书展的门票。每年书展,看到在炎炎烈日下一眼望不到头的买票的队伍,心里总会涌起一股热流,上海是一座文化之城,市民们渴望知识、热爱学习,这也激发了我们从事出版这个行业的初心:为广大读者奉献更多的精神食粮。

最初几年的上海书展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面向广大读者。上海书展一开始定位就是以零售为主,且市民需要购买门票才能进入会场选书购书。二是图书品种丰富。参展图书从最初的10万种,逐年增加到15万、18万余种。读者能在书展上享受淘书的乐趣。三是与书有关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与书有关的文化活动,各种新书首发、签售等从100多项发展到800多项。书展期间,每天的活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海内外社会各界名流云集,上海把书展办成了读书人的盛会、阅读的嘉年华。

上海书展之所以能逐步发展并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书展,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决策者的格局和胸襟。首先是文化品牌的打造。上海书展没有止步于卖书的层面,而是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统筹下,通过发动上海全市所有出版单位,群策群力,逐步把上海书展打造成了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其次是上海书展的国际化发展。从2011年起,上海书展设立了上海国际文学周,邀请国际知名作家参与,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当然,更重要的是,上海书展用更精细化的服务为书展赢得了读者口碑。比如,上海书展为了给上班的市民提供更多的淘书机会,主动设置了夜场,把书展每天闭馆时间从下午5点延长到晚上9点,双休日更是延长到晚上9点半。再如,为了打消购书之后携带不便的顾虑,上海书展组委会及时在会场里设立快递到家的服务,方便读者“0负担”购书。可以说,上海书展的成功离不开出版人的支持与各种阅读服务上的细节考量。

20年来,上海书展也一路见证并融入了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售书的兴起,上海书展同样面临着实体书店所受的冲击,这促使书展在融合中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和功能优化,以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上海书展通过与电商平台、前沿科技型企业和数字阅读企业的合作,探索了出版与科技、文化与商业的跨界融合。其次,科技变革、文旅消费趋势等也同样影响着上海书展的表现形式,通过结合AI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举办如AI短片大赛等活动,增加了书展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此外,上海书展还推动了“1+1+X+N”的办展模式,强化了主题推介、阅读场景呈现、现场服务和品牌影响力,展现了阅读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书展期间不仅有图书展示,还有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创设计大赛,如“2021上海书展文创设计大赛”和吉祥物“逗点”的推出,增加了书展的文化产品多样性。

上海书展不仅适应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成为了推动出版业创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全国出版业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阅读
分享